社会学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长治观音堂金石碑记的宗教社会学考察

长治观音堂金石碑记的宗教社会学考察

《五台山研究》 2015年02期 黄吉宏(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长治地区从秦时上党郡到明潞安州府的建置演进历程中,现今遗存有大量宗教类金石碑记。以观音堂明代金石碑记与佛教艺术的田野个案考察,尝试管窥明代制度性宗教与民间大众信仰之间的彼此摄化,以及神圣性与世俗性二维上的宗教社会变革意蕴。

长治,古称“上党”。《释名》谓:“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其行政建制变迁,按明万历《山西通志》:“潞安,禹贡冀州之城。初黄帝封其支子于潞,即此。至商时为黎国,《书》曰西伯戡黎是也。后为赤狄潞子国晋灭,潞子婴儿复立黎国。战国初为韩之别都,后属赵。秦置上党郡。以上极高与天为党,故云。治‘长子'。”汉治秦旧。按《后汉书·郡国志》谓:“潞,浊漳也。县城临潞,晋荀林父伐曲梁,在城西十里,今名石梁。又东北八十里有黎城,临壶口关,至建安十一年,从汹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梁,以通于海。”[1]

其中长治地区的观音堂以及长子境内的法兴寺、崇庆寺与南涅水石刻陈列馆等,保存有大量的金石史料。

以下拟以观音堂金石碑刻的田野考察为契机,以宗教社会学的视域管窥其社会文化意蕴。观音堂的创设与戏楼修复、金石与彩塑艺术依存的精湛造诣,反映了这一时期彩塑造像的普及、工艺造像的娴熟与佛教世俗化的广泛影响,以及宋元明清以来晋东南区域佛教与社会习俗的风演。

一、观音堂配殿山门戏楼碑记

观音堂,在县城西南西尧村,位于郊区大辛庄镇梁家庄东,大致创建于明万历九年至十一年(1581-1583),主体建筑坐东朝西,正殿3间,周有看楼,左右为钟鼓二楼。现有建筑山门(戏楼),今按《重修山门戏楼记》谓:文化有根,文明有源,亦礼亦乐,古庙是鉴。长治市郊区梁家庄有庙曰观音堂,创建于明万历十一年,时隔虽短,而集儒释道三者于一殿由来却远:既承先秦百神共祀之古俗,又沿汉唐三教论衡之旧传,殿中泥塑尤为国宝,人物达千凭空列悬,故事造型依经据典,仪态纷呈技艺不凡。一堂见兼容并蓄,一殿呈文化多元,既展中华文明之胸襟,更现民族文化之璀璨。惜哉,历经战乱,庙颓垣残,村民巧护,仅存三一。欣逢盛世,自一九八五年庙由市博物馆接管,屡有维修,然山门戏楼因遭拆毁仍无力重建。游人每为叹息,村民亦常扼腕,主管者尤盼早日规复,以见当年礼乐一端。喜逢良时,2001年该庙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领导尤重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得市政府专项扶植,村民捐献,同心协力,2003年五月破土动工,历时一年有余,观音堂山门戏楼终有重现。工程由市博物馆领导督理并设计,修旧如旧,庙貌由是浑然焕然。噫,盛世修文,历代不乏,今展新意岂无可言,故从请托,是为记。

观音堂山门戏台曾屡次修缮,既为民间社戏、酬神提供了重要的舞台空间,又是地域庙宇、庙会习俗的重要表征,如至今每年的观音诞辰日(农历二月十九)与成道日(农历六月十九)观音堂皆热闹非凡。类似山西古戏台遗迹在多地都存有,有些如山西万荣里望戏台,在现代还有整体移植搬迁到山东的景况。其他还有天王殿、香亭、观音殿、两侧为南北配殿,钟鼓二楼,二进院落,环境幽雅,建筑典雅别致,布局合理和谐,院内千年古柏,挺拔苍翠,极为罕见,观音殿琉璃屋脊,鸱吻、脊刹,光彩艳丽,为明代珍品,由明代兵部侍郎郜钦所提的“观音堂”三个镏金大字木匾,仍然风采如故,保存完好。

二、观音堂金石与彩塑考论

2014年5月24日下午,笔者于观音堂访得两碑,其镶嵌于外墙左右两边,繁体竖排,目前几乎不见于同一时期地方史志,兹辑录如下。文中凡字迹模糊、难以辨认的以□表示,碑记另起一行以“/”区别,为尽量保持原貌,实地田野访得的碑记不另行加注标点。

《創建觀音堂寶殿記》

伏以/神天遙遠誠悃即通/神盟感格黍米珠化衾/聖維廣無極/說極竒菩薩之至聖者能救八難之苦/善廣四海之迷今因創/□□立將打齋施主花名于后/計開/達沈梁志茂梁志真梁志鏜梁志會梁志善梁永福梁永祿程代川梁承禮梁□崑梁庭周梁承恩梁容李進之/打墻管飯施主花名于后/李相梁阿常成梁仲山母梁一柱梁一枝張進祿妻牛莱梁進隆妻王子湖母/吉大明萬曆拾年岁在壬午夏陸月初壹日立/木匠王進泥水匠設景山石匠堯月余金男郭進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