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最牛最黑的十部黑帮片,《虹膜》看
《虹膜》刚创刊的时候,虎叔我就开了“黑帮艺文志”这个专栏。
关于黑帮,我曾读过许多地摊资料和纪实文学,还有记者写的外国黑手党的书。说实话,这类书出过有不少,但质量一直良莠不齐,很难让我这学术考据癖满意。比如讲到具体的人物、事件,都不给出原文,很难用外文资料查证。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作者不能充分结合电影史上的经典黑帮片,来讲那些黑帮的故事。
我感觉我能写。就跟Magasa说开这个专栏。
为了这个专栏,我购买查找到上百本中外文图书资料,找到几十套纪录片,至于电影电视剧就更多,查阅、对照了许多中外文资料,甚至在纽约黑帮博物馆、FBI网站上查了很多可以公开的历史图片资料。比如,我前年元旦,就在微博上对照过美剧《大西洋帝国》中的人物造型,与其真实黑帮人物的历史照片:
专栏一开始,我主要写了芝加哥黑帮传奇人物阿尔·卡彭(Al Capone)以及与他有关的影视剧,一口气写了5万字,题目叫“阿尔·卡彭来到好莱坞”。导致让羊蝎子群里的人,嘲笑我说阿尔·卡彭怎么也走不到好莱坞。
后来,我在原单位的工作性质变了,事务太多,实在无法继续写了。Magasa好几次软硬兼施催稿,让我续写栏目,也有读者在微博和微信上让我继续写下去,而且,这五万字的稿件给北京三联书店的编辑看过,他们已决定出版,可后来就是越来越忙。
本以为,把院长的工作辞掉,到北大当一名普通教师,可以有更多时间把手中被耽搁的书稿写完,没想到,到了北大更忙,甚至完全中断了写作。
一晃就是三年。《虹膜》已从电子杂志变成了微信大号。
期间,尽管中断了写作,但黑帮的史料和对黑帮片的研究,始终没有停过。在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通选课《中外作品导读》,我上过两年(2012年、2013年),每年我都会讲黑帮片。2014年,中国人大的潘天强教授请我去讲类型片,我就选了这个黑帮片的话题。当天下午跟各位老师同学热烈讨论黑帮的情景,仿佛依然在眼前。之后,《文艺研究》杂志跟我约稿,我说想写黑帮片与黑帮文化,但编辑对这个话题似乎不感兴趣。2015年,我调到北大后,在影视美学专题的研究生课上,也讲过黑帮片,但只有2个小时,时间是完全不够用的。但在2015、2016年两年的深圳文化产业研究班上,我给已经从业的同学讲黑帮片这个话题,每次讲一下午,大家都非常感兴趣。
这些写作和讲课经历,让我对黑帮和黑帮片有了很多个人的体会。在北大,还认识了美国社会学博士毕业田耕,他曾给我推荐过一些相关的社会学研究成果。
我关心的话题还有监狱、吸血鬼、人形怪物、敌托邦、伪纪录片、非线性叙事等话题,这些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过,但黑帮片在我心目中有特殊地位。我在想,迟早有一天,我要把这本书写完。要写的漂亮。所以我始终关注新的黑帮片,以及黑帮电视剧。几乎每部与黑帮有关的片子我都看,包括烂片。
2016年快要过去了,也不知道该给大家总结一点什么,那我就总结一下新世纪以来我的十佳黑帮片吧,我的标准是兼顾电影制作、美学风格、类型创新和黑帮文化上。电视剧的兴起,也出过许多与黑帮有关的电视剧和纪录片,我也一并推荐三部黑帮剧和三套黑帮纪录片。
“
新世纪十佳黑帮片:
《纽约黑帮》
1
(Gangs of New York, 2002)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cese)
· 美国
简介:
这部是一部“冷兵器时代”的美国街头黑帮历史片,看上去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其实是用黑帮的历史、移民的历史来写纽约,再用纽约的这个历史来写美国精神和美国文化的形成。我在《黑帮艺文志》中专门分析了故事发生的纽约曼哈顿五点区,这个地方的象征意义、故事讲述1980年代的纽约,在曼哈顿岛五点区、爱尔兰新移民的黑帮与当地旧移民的帮派为了争夺生活资源展开的斗争。影片中许多帮派的名字很奇怪,比如“死兔党”,其实都是真有其事。新移民帮派的领袖普瑞斯特·维伦被“本地人党”的头儿“屠夫”比尔·普尔杀死,他的儿子阿姆斯特丹·维伦在多年后为父报仇。但他第一次替父亲报仇失败了。然而,帮派之间历时数年的争斗使得其间的孰是孰非已经纠缠不清,“屠夫”比尔又真的是个冷血凶残、杀人不眨眼的屠夫,这些都让阿姆斯特丹的复仇计划困难重重。当两派人马聚齐,重现当年街帮斗争的惨剧时,帮派间的战争卷入到历史上著名的“纽约征兵暴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