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丨跨学科的探讨---社会学、心理学
主播:半斤
今天,我们将继续共读《穷查理宝典》一书,上期读完了人类的疯狂,建议今日读完本书:第七章剩余内容和第八章部分内容。
社会科学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在寻求体系化的理论,另一方向是从专业性角度出发。
法国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书中写道: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能够产生比所有个体简单叠加更大的能量。
群体能够整体运作,并形成自身的特质和意愿。他认为人群无法做出需要更高智商才能做的事情,并且人群的智慧总是低于个体的智慧。群体的存在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多样性,但如果多样性消失了呢?
在迈克尔·莫布森的《反直觉思考》里告诉大家:当人们是基于其他人的行为而不是通过自己的信息做决定时,信息流(会导致多样性消失)产生了。
这些信息流有助于解释泡沫、时尚、流行和灾难。莫布森提醒我们多样性的消失不仅是一个大群体会产生的现象,在较小的群体中也可能会出现。
当灾难来临时,我们本能地会去寻找其本质原因,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另一场灾难,或者至少因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有些许安慰。我们最喜欢那种单一的、易于识别的因素,但现实并不总是这样。
很多科学家认为生物学、地理学和经济学中大多数事件,无法用单一的事件解释,而更有可能用由很多小事情导致的雪崩效应来解释。丹麦的理论物理学家伯·巴克建议了系统表现的统一理论“自组织临界状态”。
比如一个沙堆,随着沙子的堆积,最终,沙子落到最高点的时候就会直接滚落。再加一粒沙子,这颗沙子将会造成一个小崩塌,直到雪崩出现为止,这个点可以称之为亚临界点状态。
股市也是这样的系统,大部分情况下,趋势交易者和基本面交易者的相互作用基本是平衡的。换句话中,市场是多样性的。
但股价上升时,趋势交易者相对于基本交易者的比例增加,这起到了作用。随着股价的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基本面交易者决定卖出股票,离开市场;同样越来越多的趋势交易者被股价上升而吸引进入市场。
当基本面交易者的数量相对少的时候,股市的泡沫出现了,因为股价远高于基本面交易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随着基本面交易者的减少,以及趋势交易者的增多,沙堆的形状变得越加陡峭,发生雪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换句话说,基本面交易者和趋势交易者之间不再平衡,我们走向了多样性消失之境。
尽管自组织临界点是包括经济系统在内的所有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内在特质,尽管某种程度的不稳定是无法避免的,我们有可能通过更多地了解是什么导致了不可避免的临界点,而阻止一些可能出现的雪崩。
第八章 跨学科的探讨---短视性损失趋避
心理学
对于动态的市场机制的研究,将心理学的研究融入经济学,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性对人类判断的决策的影响这方面,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功不可没。心理学研究人类大脑如何工作。
乍一看,它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组成的投资世界距离好远。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大脑,大脑的认知功能(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和控制情绪的功能。这些让心理学家研究人类如何学习、思考、交流和体验情感,如何处理信息和做决定,如何形成可以指导我们行为的核心信仰。
尽管行为金融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但它已经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商学院都开始流行了。
股票风险溢价这个术语很多投资者都知道,比方说,一只股票的回报率是20%而同期的无风险利率是5%(债券),那么股票的风险溢价是15%。而风险溢价的多少取决于某只股票或整个市场的风险性。
那让人感到好奇的两个问题。一个为什么股票风险溢价这么高;另一个是既然我们已经知道股票持有多年表现优异,为什么还有人愿意持有债券呢?卡曼尼给出了答案,他提出两个中心概念。一个是损失趋避; 第二个是一个行为学概念--心理账户。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行为学和经济学教授理查德·泰勒在1995年发表的文章《用短视性风险规避模型解释股票溢价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