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基于公益资源矫正中度智障儿童构音障碍的社会

1.中度智障儿童构音障碍公益资源参与的必要性

残疾人需要社会的公益救助与服务,公益活动的对象主要是残疾人。根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中国残疾人已达8296万。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了身体或心理残疾,面临教育、就业、康复等一系列生存与发展的困境。而我国残疾人服务与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得到公益资源及时有效的专业支持服务是他们最基本的诉求。[1]

2.公益活动是中度智障儿童构音障碍矫正的重要途径

从对中度智障儿童构音障碍矫正的传统上看,公益性质的慈善和福利是早期矫正的主要形。对他们的救助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分配机制理论。从社会分配机制上说,社会资源应当有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通过市场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们首先富裕起来;第二次分配是通过政府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平衡社会财富的失衡,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基本公平;第三次分配是通过开展公益事业,帮助弱者在更广泛的程度上实现公平。所以,对于中度智障构音障碍儿童这个弱势群体来说,通过公益活动进行救助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第一种,志愿者服务性质的公益资源。志愿者服务性质的公益活动,主要是指社会人员基于社会责任及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无偿参与残疾人服务的活动。从事这种公益资源性质活动的人员包括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育康复机构人员和社会上关心残疾人的各界人士。[2]他们的公益活动是义务性的,没有任何工资等报酬,属于无偿奉献。他们的行为完全出于个人自愿。

第二种提供物质帮助的公益资源。某些社会公益资源,可以帮助生活上有困难、有需要的残疾人在合法的条件下获得某种物质上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他们生活、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困难。比如通过政策方面的服务使他们获得制度规定范围内的经济和物质支持;通过与非营利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的连接使他们得到优惠的甚至免费的服务等;通过与各种慈善团体的联系,使他们获得经济和物质方面的支持。

第三种给予心理支持的公益资源。公益资源从业人员通过心理辅导等方法,帮助智障儿童及其家庭,积极地对待生活和挑战,或者通过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给他们以心理上的支持。

第四种促进能力发展的公益资源。公益资源从业人员的公益活动不但帮助残疾人解决具体困难,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增强能力以应对各种挑战。维护合法权益的公益活动特殊教育从业人员通过服务、宣传等方式帮助残疾人争取和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五种以服务中度智障构音障碍儿童家长为目的的公益资源。大量事实表明,智障儿童构音障碍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3]比如,孩子救治无望的痛苦;对孩子日后生活的担忧;经济的压力;社会的歧视和误解等等。智障儿童构音障碍家长如果长期面对如此巨大压力,又得不到外部给予的支持或不善于主动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他们很容易变得烦躁、失望、绝望,甚至采取极端行为。公益资源从业人员主要通过向智障儿童构音障碍家长提供社会支持为其进行服务。公益资源从业人员的社会支持主要分为两种: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是指公益资源人员给予智障儿童构音障碍家长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主要表现为针对智障儿童情况为家长提供康复训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讲座、座谈会、亲子活动、建立家长团体等形式向家长提供各种相关信息,从而使家长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儿童的教育训练之中,有效地帮助孩子。情感性支持是指公益资源从业人员向智障儿童构音障碍家长提供的情感上的安慰。[4]这种支持有助于缓解构音障碍智障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使其建立信心,走出心理困境,敢于面对现实,避免各种悲剧的发生。

3.公益资源矫正中度智障儿童构音障碍的伦理要求

从事矫正中度智障儿童构音障碍公益资源,都需要遵循以下的公益伦理要求:

一保护构音障碍智障儿童的尊严和隐私。构音障碍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缺陷的存在,往往比正常儿童具有更强的自尊心理,对他人的言语和行为极其敏感,不希望他人提及或关注其缺陷。但是在公益慈善活动中,无视他们尊严和隐私的情况却时有发生。比如有些媒体和施助者不顾构音障碍智障儿童的内心感受,在对智障儿童捐助后,一定要与其合影,而且在没有征得构音障碍智障儿童及其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们的缺陷拿出来展览。这种无视智障儿童尊严和隐私的慈善行为,在给构音障碍智障儿童及其家庭带来关爱的同时,也带来了深深的伤害。所以,保护他们的尊严和隐私是公益资源从业人员在公益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范。我们在帮助构音障碍智障儿童智障时,要从他们心理需要出发,使之真切体会到基于平等尊重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