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严飞 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悬浮时代”

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 1927)剧照。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兴趣集中在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城市文化与治理,著有《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学问的冒险》《城市的张望》等著作。
《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作者:严飞版本: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0年11月

每个人都在摆脱现在,逃离让他不满意的东西。他要奔向哪里?不知道。只是无时无刻不在移动,没有根基地悬浮在这个社会之中。社会学家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悬浮社会”。这种普遍失根的焦虑心态不止发生在中国,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多数普通人,都在经历着期望与现实的断裂而造成的焦虑和身份迷失。

生活在一个“悬浮社会”,现代人焦虑的根源在哪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对这个问题有着长期的思考。早年求学生涯辗转内地和中国香港,以及英国、美国等世界各地,迥异的生活环境给予了严飞宝贵的经验,让他擅长在不同的文化体系和社会制度之间,运用比较的视野思考问题,同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反身性的思考。他把飞速发展的社会比作一辆高速列车,每天大量的乘客被人潮推挤进入车厢。他们如此急切地渴求成功,如此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却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也道不清列车行驶的方向。

在他的新书《穿透》中,严飞引用7位社会学大师的经典理论来分析“悬浮社会”的结构性特征,透视那些我们时常遇到却熟视无睹的社会问题--诸如,如何相信手机里的陌生人?婚姻里真的是谁收入高,谁就更有话语权吗?而读者或许也能像社会学家一样,重新审视社会的运作规律,摆脱那些看似“理所应当”的思维惯性。

如何思考:作为对象的菜市场和网络直播

新京报:你在书中提到,生活在“悬浮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信任感越来越淡薄,亲朋邻里之间久而久之也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那么,城市化改造、社区场所的变迁对于人际关系会产生怎样的潜在影响呢?

严飞:我之前做过一个关于菜市场的研究。当一个大型菜市场拆迁以后,这些菜贩会何去何从?我们发现,大多数菜贩在菜市场拆除之后不会离开,他们中的大多数会选择顽强地留守。与此同时,他们的薪资平均下降了20%以上,生活成本也在上升,但他们还是不愿意离开。

与此同时,一个菜市场的拆迁,也会对菜市场周围的居民产生深刻的影响。很多人下意识地认为前往菜市场就是为了买菜,但是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买菜竟然不是菜市场的首要社会功能,只能排在倒数第二位。前往菜市场的动机,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邻里交流,锻炼身体,接送孩子,等等。

社会学的思维认为,人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人”,人和人之间会有交流,会有情感的互补,而菜市场就是情感“涌现”的公共场所。邻居街坊通过菜市场形成了一个情感和精神的共同体。如果菜市场意外被拆除了,菜贩并没有走,邻里之间的关系却遭到了破坏。

我们还发现,菜市场拆除之后,这些城市务工子弟的孩子的教育问题会产生新的社会负担。在此之前他们还可以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但是在这以后这些家长负担不起公立学校的学费,不约而同地选择去打工子弟学校,更多的人会把孩子留在家乡变成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无法和家人团聚,就会产生一系列潜在的心理问题和犯罪问题。由此我们发现,菜市场作为一个公共的生活空间,在人和人之间产生了互动,同时连带产生了后代的身份认同困境。

新京报:你在《穿透》中抛出了一个问题,短视频、直播、滤镜是否重新定义了这个世界。前段时间,你自己也尝试过一次线上直播授课。

严飞:疫情之后,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了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我自己在直播之前特别紧张,后来直播以后发现很有趣。如果你讲得不好,会有很多弹幕说老师你讲得不对,这些读者就有选择权说,我可以不听,你会面对更多的知识上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