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智慧助老,让老人接轨“数字化生活”

(记者? 陈晓晟)今年10月是我国第11个“敬老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积极开展主题为“弘扬养老孝老敬老传统,共建共享老年友好社会”的2020年全国“敬老月”活动,启动实施“智慧助老”行动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在10月23日的民政部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民政部将推动解决老年人在民政服务中遇到的智能技术困难。众所周知,老年群体接触网络少,如何跟上互联网的“快时代”?智慧助老活动的实施,则有助老年群体接轨“数字化生活”。

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不容忽视

近日,一段“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发公众对于老年人遭遇“数字鸿沟”窘境的热议。

在大连,一位老人因为没有健康码,乘坐地铁出行进站时受阻,与车站工作人员沟通之间又发生了言语上的争执。视频中,老人要进站乘车,工作人员让出示社区提供的健康码,但老人一直没能理解,表示车站工作人员没有给他提供健康码。老人显得非常生气,声音较大。期间,车站工作人员多次向老人解释说,“第一步请您戴好口罩,第二步请您出示健康码,特殊时期,没有健康码不能进站乘车。”但老人表示听不懂,无法出示。最终,保安再次出面拦截。

在日常生活中,随着数字化水平的提高,医院预约挂号、地铁扫描码录入、超市扫描码支付等场景都离不开智能手机。然而,对一些老年人来说,便利的科技反而带来不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其中60岁及以上的网民占10.3%。然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却让很多老年人感到无所适从,遭遇到“数字鸿沟”困境。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在接受《半月谈》采访时表示:“老年人长久以来习惯的现金购物、排队挂号、在窗口购票等生活方式,疫情之前尚能维持,疫情出现后服务业窗口作用削弱,为减少接触改为线上服务,点餐、挂号、政务……不少老年人懵了,跟不上社会变迁的节奏,在‘数字化生活’中被‘代沟式’淘汰。”

那么,老年人如何适应数字化生活,谁来帮助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这已经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多措并举让老人接轨“数字化生活”

针对这种情况,《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2020年全国“敬老月”活动的通知》提出启动“智慧助老”专项行动,动员家庭成员、社区服务人员、志愿服务组织、老年大学等对老年人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加强防网络诈骗、电子通信诈骗知识宣传,帮助老年人掌握防骗知识和技能;鼓励相关企业加强产品研发,设计老年关怀版、一键进入的简约操作程序和便捷阅览界面等。

通知还提出,积极搭建慈善募捐平台,广泛动员爱心企业、社会人士开展募捐活动,解决贫困老年人无智能手机可用的问题;超市、银行、医院、火车站、地铁站、公交车等老年人频繁活动场所,应保留必要的人工服务,满足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老年人正常服务需求。

在江苏南京,该市积极实施“智慧助老”专项行动,努力解决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等问题。在南京栖霞区马群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志愿者几乎每个星期都会过来帮忙照顾老人,向老年人提供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助老服务活动;在海南,“敬老月”活动启动实施“智慧助老”等六项行动,为老年人提供普法、智能手机使用、电信防诈骗等服务;在湖北,老龄产业协会将组织志愿者在全省范围内举办1000场智能手机培训……

一方面是尽量提升老年人使用网络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老年人市场的新科技、新模式也在渐渐浮出水面。最近,“滴滴护士”这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开始在昆明的董南社区试点。在社区的健康小屋里,派驻护士可以为老人们进行血糖、血压、尿常规、心电图和胆固醇等多个项目的检测,免去了老人们以往做个小检查也要去医院排队的麻烦。很多企业也在加强产品研发,设计老年关怀版、一键进入的简约操作程序和便捷阅览界面等。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老年群体对商家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这个群体非常庞大,会达到2~3亿人。这对于为老年人设计服务的公司来说,它服务的群体有多大,机会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