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用劳动向田野致敬·昆一中学贯中学下乡记

大片的金黄色的玉米地头

一群“大孩子”顶着烈日

三三两两

有的掰玉米?有的为玉米去壳

还有的将一袋袋沉甸甸的劳动成果

运送到路边……

昆一中学贯中学高一学生乡间劳动现场

这样的劳动场景质朴又热烈。这群年轻人是昆一中学贯中学的高一学生,他们今天的任务是为农家收完秋熟的玉米。

国家教育部为了加强孩子们的劳动意识,把劳动设置为必修课,要求教育者们“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同时,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节约习惯,制止餐饮浪费,更需要学生懂得粮食的所来所用,粒粒辛苦。

响应国家号召,昆一中学贯中学校长赵露老师,副校长茶玉和、鲁开红老师携同班主任们和家长志愿者,带领昆一中学贯中学高一学子前往富民县赤鹫乡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课。

体验乡间生活 感受劳动魅力

费孝通说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

城市孩子们远离田野、牛马、乡村,对《乡土中国》里的社会学研究难免感觉晦涩。他们大多从小在城市长大,只在电影电视里才见过粮食的生产和收获,这次田间劳动,就是希望学生们能亲身体验乡间最真实的劳动生产,去理解劳动的实质。

一路上孩子们叽叽喳喳兴奋地说个不停,刚刚升入高中一个月,和新结识的好友一起挥汗劳作,将是多么独特的事和终生回忆。大巴一路驶入乡村,不见了高楼大厦,满目青山绿水,孩子们不停讨论着眼前的景象。

还好我们的见识还不算离谱,不至如《乡土中国》中费老带着学生下乡时那位冒充内行的小姐,指着田里长的包谷,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闹出了笑话。

大巴停靠在镇上,孩子们要徒步上山劳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跋涉,我们终于来到这片希望地、英雄地。没错,几个小时后,孩子们将要成为这片土地的英雄。

茶玉和老师为同学们做了掰玉米的指导和培训,各班6人一组,两人搭档,分发好劳动工具,做好防护措施,再三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后,热情高涨的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奔进玉米地。

老师们进行指导培训

有些小组不怕蚊虫,深入腹地,一边采摘一边去壳。同学们觉得掰采玉米挺简单,可是为它们去外皮可真是费力的事,有些学生力气不够,找锋利的碎石片去割断,虽不失为一种方法,不过耐心的老师们还是教他们用巧劲儿轻松解决外壳。

可见做任何一件事,都有学问可研究,劳动产生智慧。

同学们分小组

采摘玉米

有些小组分工协作,男生下地采摘,女生在田野边负责去外壳。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做好组内的分工协调,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组织能力。家长们在一旁帮忙摄影,想必也会为自己的孩子而感到自豪。

感受劳动的快乐

返璞归真?以实践促教学

不要觉得城市的孩子远离了乡村就娇生惯养,今天的劳动让老师和家长们刮目相看。

同学们们没有叫苦叫累,干劲儿十足,麻袋一袋又一袋地向路边抬,几个小时就把所有的玉米都采摘完了,连倒在地上的玉米杆儿都没放过。大家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堆砌在身前,兴冲冲地举起玉米,合影留念庆祝劳动生产圆满成功。

接着还有体力活,大家需要将自己的采摘完的玉米扛回农家。学生们发挥了无尽的想象力,有的背有的扛,或者两个人拉住麻袋角抬着走,更有甚者竟然捡起路边的树枝穿透麻袋挑着走,果然实践中的孩子各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