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小时定律,天才背后的真相
10000小时定律,天才背后的真相
何谓10000小时定律?百度百科: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为何是10000小时?
格拉德威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在调查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事实依据:
1. 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2.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已经远远超过了1万小时,莫扎特并不是最有天赋的,他只是从小就开始了他的1万小时。
3. 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
4. 美国游泳好手麦克.菲尔普斯,除了手脚特长的天赋异禀,他每天练习八小时,全年无休,这样持续五六年,方能谛造一人独得八面金牌的奥运奇迹。
5. 从台湾超级星光大道走出来的萧敬腾,15岁时学习爵士鼓,18岁时开始在酒吧、餐厅驻唱,每天要唱很长时间,跟好几个场子,时间最长的时候,一天超过12个小时。
6. 青岛港吊装大师许振超,能把吊装技术练得像绣花一样精细,丝毫不差,多次在吊装技术比赛中技压群雄,还多次打破世界港口吊装纪录。为了这“一招鲜”,他至少练了30年,苦心孤诣,练习不辍,足足有好几个一万小时。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无论是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字--10000,反复出现。
现今,“10000小时定律”已经进入大众意识,它具有吸引力,很多人也正为10000小时而努力训练。问题是,媒体滥用了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关于成为专家的“10000小时定律”,太多人正在重复错误引用,那些从未读过《异类》这本书的人。很多人简单地误以为,在一个领域只要花10000小时,就能卓越非凡、出类拔萃,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每个人都至少每天上两小时英语课,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我们每个人至少投入了5000个小时的英语学习,而这仅仅是上课的时长,如果包含做题,突击,考试,以及上大学的时间,每个中国人在英语上投入的时间早就超过了一万小时了,现在问题来了,请问为什么我们的英语平均水平这么差,托福平均分亚洲倒数第五,雅思平均分也常年垫底?
全中国的考生,都针对英语考试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为什么很多人的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
因为没有集中注意力,
因为没有注意方法,
因为都不算有效练习,练习“质量”不行,
因为没有良好的回顾和反馈,
因为没有突破舒适区,
因为目标感不够强烈,你没有足够的激情。
有些人的10000小时,是在不断重复低层次的工作。比如许多程序员,不断重复编写业务代码,技术专家水平永远上不去,在现实中,这种类似的现象数不胜数。10000小时的努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下一次的努力,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吸取上次努力的结果、经验、教训,并非从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