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论文_奥运金牌“生产”的社会逻辑——浸染
文章目录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2 规训与认同:竞技态身体与不稳定的阶序
2.1 竞技的资本:身体作为一种原始能量成为底层文化资本的拥趸
2.2 教化与规训:“备战”场域情境“浸染”之下的身体秩序
2.3 过程与控制:组织技术控制下的身体价值再造
3 损伤与再造:运动态身体行为实践与社会再生产
3.1 伤痛的本质:生物态身体损伤背后的社会性诱因
3.2 伤痛的叙事:运动员身体的伤痛记忆与身份焦虑
3.3 伤痛的抚平:运动员身体损伤后的再造机制
4 意义感生成与战斗势能的激发:游离态身体与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存在
4.1 秩序化的身体:身体动员与战斗势能的激发
4.2 身体意义的锚定:仪式性身体与备战动机的确立
4.3 身体的想象与书写:榜样引领与自我效能的实现
5 结论与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立足于体育发展的现代性反思,以身体为主线对运动员"入场"(身份确立)、"过程"(损伤再造)和"出场"(意义感锻造)进行研究,发现:(1)个体身体生物性潜能和家庭背景主导着竞技项目的参与和行为选择,身体作为一种原始能量成为底层文化资本运行逻辑的拥趸;身体的教化驯服、情感管理以及身体技术的精确积累建构了"备战"场域情境"浸染"之下的身体秩序;组织技术控制与意识形态支配的融合,促使个体发挥无法遁身的自动化功能,使高强度的身体训练变得更有价值和吸引力;(2)个体对伤痛风险的高度认同,呈现一种近乎"定制化"的身体状态;在饱含"英雄"意象的伤痛叙事符号系统中,个体试图通过身体资本超越阶层的愿望与纾解自身由伤痛带来的身份焦虑相互影响,进而实现身体意义的再生产;社会性的伤痛抚平机制是个体重建信心,进而寻求自我救赎实现身体再造的有效途径;(3)显性和隐性的符号系统强化了身体的秩序化和政治化,共同体从利益、情感、理想和目标动员等角度入手完成了对个体的身体动员和战斗势能的激发;"自我感觉"与"集体表象"的趋同是身体意义锚定的基础,备战动机的确立取决于对文化特质的仪式性强化和意义延伸;身体的社会意义之锚是实现身体理想与书写的深层文化逻辑,榜样的引领促进了共同体成员自我效能的再赋予。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13598/j.issn1004-4590.2021.05.002
论文分类号:G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