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文艺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

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蔓延和消费时代的来临.“B常生活的审美化’1逐渐成为文艺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8常生活审美化”不仅拓展7艺术领域研究的赣空间.同时也革富7社会学的研究瓴域。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蔓延和消费时代的来临,“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逐渐成为文艺学和文艺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同时,“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现象也已经引起国内外文化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的广泛关注。许多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与美学家都一致认为:“审美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原则。一、什么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要了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一表述的内在含义,需要对“日常生活”和“审美”两个关键词进行必要的反思或者说历史化。从当前学界的观点来看,“日常生活”是与精英主义相对立的一个词,暗示着大众文化理论中对于精英主义立场的批判。在当前中国文学的语境中,“日常生活”则代表着对于50到70年代政治一体化的对抗。“日常生活”的话语在以计划经济为运营模式的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并不存在,可以说,“日常生活”起源于80年代以来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或者说“日常生活”是一个新的发现。而“审美”更是80年代以后建构的意识形态。用简要的语言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anesthetization)进行概括,可以作如下的表述:“日常生活的内容本身成了审美的对象或者日常生活里增加了诸多审美因素,审美活动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已经成为消费时代大众的普遍行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纵览当今的社会生活,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与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与艺术门类或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文艺社会学研究的曲、时装、电视连续剧乃至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居室装修等。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场所,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有学者认为这是“审美的泛化”。然而,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这恰恰是消费时代的大众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发现”以及日常生活本身的“审美呈现”。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产生的社会背景有学者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现象,而是古已有之。甚至早在新石器时代,在陶器遍地的时候,日常生活中就已经自发地出现了审美意识。但与之相反的一种看法认为: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有特定含义的,它的出现有着特殊社会历史原因。首先,社会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服务业与文化产业在社会中兴起,非物质性的消费(比如生活方式的消费)变得空前重要。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非实用性的审美、娱乐、休闲的需求比例上升。除了物质商品的消费外,还出现了对符号、形象与美的消费。于是兴起了所谓“休闲娱乐工业”、“美丽工业”、“身体工业”、“精神经济”等等。其次,从传媒产业的发展看,大众传媒和影像产业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图像与符号的生产能力,日常生活中各种符号和影像呈现迅速扩展的趋势,使得今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符号化、影像化。再者,从思想意识的角度看,社会物品的丰盛导致消费主义万 方数据新课题文/范会芳意识形态的盛行,且已经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大变化。在发达国家和中国的一些消费性城市,人们不仅受到人的包围,而且受到物的包围。同时,重视商品的符号与象征价值(如品牌)的消费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开始流行。这种现象在一些名牌产品消费、时尚产品消费方面体现得尤其突出,而且集中在富有的白领阶层和城市青少年阶层。后现代主义学者鲍德里亚在《仿真》一书中作出论断:“在这样的超现实中,实在和影像被混淆了,美学的神奇诱惑到处存在,因此‘一种无目的性的模仿,徘徊在每件事物之上,包括技术性模拟、声名难定的审美愉悦’。艺术不再是单独的、孤立的现实,它进入了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因而一切事物,即使是日常事务或者平庸的现实,都可归于艺术之记号下,从而都可以成为审美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作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原则而出现的,其范围已经不限于贵族或精英的圈子,因而不同于中国古代士大夫或西方19世纪唯美主义者的“人生艺术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当代世界范围内消费主义的弥散以及后现代文化的来临正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出现的社会学根源,它同美与时代2005.9下阳时也成为当代社会学研究领域内的新课题。三、如何看待这一新的研究课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社会学意义在有些学者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只有10%的人进入“消费主义”的时代,对于占总体人口90%的农民、城市打工者、下层收入者,并没有进入消费主义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决不是当今中国多数人的幸福和快乐,因此,它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然而,与之相反的观点认为,尽管“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发生在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一种消费文化现象,而不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但是,学术研究可以也应该具有超前性。他们也反对把消困BEAUTY&TIMES万 方数据费主义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命题泛化,同时也反对完全否定这个命题。认为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决不意味着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现象在价值上的认同。事实上,批判性地反思一个对象,比如消费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其前提是对它的学理性的研究。我们应该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存在的诸多问题保持警惕,但是却大可不必把它排斥在学术研究的大门之外。就社会学的角度而言,审美化的意义在于打破了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审美活动超出了所谓纯艺术与文学的范围而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同时,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所,深入到大众的El常生活空间。在此意义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不仅拓展了艺术领域研究的新空间,同时也丰富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正如审美化这个论题的主要倡导者之一韦尔施所说:“审美化过程”不仅限于城市装饰、购物中心的花样翻新、各种城市娱乐活动的剧增等表面现象,“审美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深刻的、经过现代大众媒介而发生的、体现于社会的生产与消费结构内部的巨大社会——文化变迁。这种变迁使社会学家们不能再把审美仅仅看作是“蛋糕上的酥皮”,今天的社会学研究同样应该把审美化作为研究中心。因为在现代性与后现代共存的当今语境中,“审美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无疑已经融进了我们的生活和话语。作者单位:范会芳,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实习编辑:邱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