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转变策略的研究
问题学生是指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影响,从而导致其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品德、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问题学生产生的因素千差万别,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及学生个人的,因此,家庭、社会、学校、学生个人可分别根据其不同成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家庭、社会、学校的无缝对接,以成功转化问题学生。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家庭、社会、学校、个人四方面分析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探讨相应的转化策略。
一、家庭因素
家庭原因是问题学生产生的最主要的因素。不同的家庭结构及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是积极影响,有的是消极影响,而受消极影响的学生,极易形成问题学生。(1)在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离异重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管教的时间较少,这给孩子产生问题埋下隐患。(2)在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甚至粗话连篇,大打出手,这不仅给家庭生活蒙上阴影,也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人失去信任,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3)在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的家庭中,有的父母不注重个人的榜样作用,没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的父母不注重倾听孩子的心声,不注重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不知如何引导孩子积极、和谐发展,有的家长唯学习成绩而论。在这样家庭教育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两面性的心理、怨恨心理或不信任的心理。(4)在留守家庭中,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上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其成长中缺少父母在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容易出现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另外,一些年轻父母由于多种原因,将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交给老人,这就是隔代教育。在隔代教育中,部分祖辈的教育方式不科学,思想观念陈旧,对孩子过分溺爱,容易使孩子与其父母产生情感隔阂,不利于其个性发展。
解决策略。(1)端正家长的认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教育子女是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父母给予子女的家庭教育不是一时或短时期的,而是长期的、终身的。因此,家长要端正认知,建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与孩子平等相处,尊重孩子,经常与孩子沟通,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成长空间,对待孩子以宽容、鼓励为主,以引领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尤其不要在公开场合责骂孩子,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也不要使用侮辱性的语言。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给问题滋生的空间。(2)摆正家长的位置,明确家长的职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不要将监护责任推给老人或学校、社会,这样容易出现家庭教育的盲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即使工作忙等原因,不能时时陪在孩子身边,家长也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可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要明确表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从而让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远离不良影响。学校要与这部分家长积极沟通,从而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社会因素
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自控能力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无法抵制来自社会的各种复杂的诱惑。有的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滋生了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不良思想,把追求“另类”“与众不同”作为人生目标,从而迷失方向,并扭曲了其原本纯洁的心灵,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就成为问题学生。
解决策略。全社会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对学生进行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的保护等,以及司法层面的对学生的专门保护,从而让学生远离不良影响,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主阵地,但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关心很少。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继而无事生非,并在各个方面全面滑坡,表现得越来越差,成为问题学生。另外,部分教师不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导致学生缺乏道德判断力和行为选择能力。还有的教师缺少耐心和爱心,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是耐心地倾听,而是挖苦、讥讽、责骂,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在学校生活的兴趣,而将校外当成乐园,并沾染不良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