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星空 原野 幽灵

马辉,中央民族大学“孝通本科创新人才实验班”2016级学生。

贾平凹的《带灯》分为三个体块:原野、星空和幽灵。

我想借用这三个概念,来分享一次田野经历。

与贾平凹行文安排不同,我认为社会学学生的田野调查,

应该尝试着按照星空、原野、幽灵的顺序进行。

星空

星空是指做调查前的所有准备工作。

首先是丰富自己的阅读量,对文本的批判性吸收。我喜欢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很多有意思的问题,线喻、洞喻、日喻,不花时间是思考不清楚的。

读书积累是很漫长的过程,但学科视野也会逐渐明晰,问题也会根据你所处的位置和时机不断涌现出来。比如到了民族地区,观察到这个地区的不同民族的居住格局和民族关系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你就可以调动脑海中的资源去思考这个问题,或者将这个地点定为自己的田野点。你就可以思考这个区域的共同体结构和《想象的共同体》中的共同体建构是否有同一性。

原野

2017年8月,我们一行四人去山东威海做一次小调查,大致主题是市民眼中的邻国关系。

我们通过贴吧、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等媒介找到一些与我们研究主题相关的信息,在简单汇总后,我们决定去找老师聊聊,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一本有关集体运动的书——《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这本书在后面的实践中成为了我们的指路明灯。

之后,我们四个人分工合作,主要查找论文,并定期讨论。出发之前我们的主题一直是活动的,固定的主题就等于固化的思维,会压抑创造力。一周的文献阅读之后,我们尝试着做了一份文献综述,希望它能够在田野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准备工作进行到这里基本告一段落,剩下的就是一些比较琐碎的准备。比如买人身安全保险,准备录音笔,我觉着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具介绍信,也算是准入许可。

老师在上课中讲到:进入到自己的田野点,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思考如何进入到陌生群体中,去除掉自己的陌生的外套。应该花一些时间在村里晃悠,混个脸熟,这自然不是漫无目的地胡乱飘摇,在这个乱逛的过程中,要留心观察,对村子里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村庄规模和人口家户有一个大概的概念,晚上在做笔记的时候与自己的准备资料做对比。

来到威海入住之后,我们在酒店前台了解了一下周围的环境。晚饭后周围逛了逛。回来后,我们制定了行动计划,主要是以访谈为主,寻找不同的职业身份的本地居民进行无结构访谈。

第一天访谈了酒店前台、大堂经理、商场售货员和消费者。访谈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晚上回到住所大家一起讨论。有一些问题是关于主题的,有一些是操作层面的。首先,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不给我们说话的机会,其次,因为在整个准备过程中设定的访谈方式是无结构访谈,没有花太多时间做访谈提纲,会出现没有问题可以问,聊不下去的情况。

第二天访谈向周围扩展,我们还去了当地派出所,但是派出所表示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访谈。这让我想起了《纳文》的作者贝特森的研究是没有蓝图可以参见的,遇到什么见到什么都是未知的,但也正是这种神秘才显示了田野的可贵。就像班主任开学时讲的,我们为什么去研究他者,是因为由于各种原因,他者无法展示默会知识,我们的进入只是帮助他们讲故事。这样看来,这些困难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访谈了一位常年在商场收停车费的叔叔,我改变了之前的提问方式,我看见那位叔叔在路边的椅子上坐着,我走过去,蹲在他旁边,问道:“叔叔,这威海的天气一直这么热吗?”叔叔看着我也是个学生,就和我聊了很多。这让我很受启发,在访谈过程中,日常进入、自然开始最终才可以和谐地结束。

幽灵

田野后,开始建构幽灵。如何用理论解释这个问题,是整个田野最难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已经没有什么具体的策略去应对了,这个难题,只能依靠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田野资料进行无数次的思考联想。我们这次田野的论文写作是交给组内的一位同学完成的,但这里面的内容却是我们所有人思考的结果,回到学校后,我们四个人进行了很多次讨论,包括对先前文献的梳理有什么启发,与老师的交流有什么新的进展,对于田野材料的整理,分析理论的选择,有没有什么可以创新的地方等方面,最后由一位同学主笔,为我们的田野划上句号。